查看原文
其他

王旭烽:茶向我走来,我就向茶走去

复兴沙龙 茶业复兴 2022-11-27


3月10日晚,茶业复兴第297期沙龙·茗师联萌第9期读书会在“周重林的茶故事”线上直播间举办。茶业复兴主理人周重林先生线上连麦茅盾文学奖获得王旭烽女士,围绕着王老师的新作《望江南》进行了一次对谈。两个多小时的线上连麦,谈写作、聊人生,也探讨了茶人精神与国家命运,天南地北的茶人在直播间交流互动。下面,我们就一起来回顾这个茶与人,与书相遇的美妙夜晚。
 

 

江南好,一杯好茶,半浮生

 
一个好人,是茶人,接纳遗老遗少遗妻遗子。
一杯好茶,是龙井,无论花叶,不管茶水,还是抹茶,茗粥。
一方风景,是杭州。一家茶庄,可忘忧。
茶不分党派,种族,性别,老少……
但茶有悲欢离合,有喝而不得。
江南好,一杯好茶,半浮生。
 

周重林:上面这段话,是我看完《望江南》之后写的,王旭烽老师的这本书,我花了10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,这本书写得荡气回肠,我几度想落泪。
 
经常有人问我,当今茶文化谁令你获益最多?我说是王旭烽。 第一次读到《茶人三部曲》,很震撼的,我当对茶文化还不是特别了解,王老师的书就像灯塔一样。我因为茶人三部曲而知道世间有“茶人”,茶与家族、国家有着极为深的渊源。王老师的茶书,获得过茅盾文学奖,为茶人带来了荣光。王老师还参与了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组建,她还是浙江农林大学茶学院的构建者之一,她也是我最爱的茶纪录片《茶,一片树叶的故事》总撰稿。王旭烽的高度,是茶行业的高度。茶人读王老师的书,会对自身的身份有更多的认同,如果你不是茶人,你也会想身边有一个茶人。
 
 

茶人应该在各个时代体现自己品质



王旭烽:谢谢重林的推荐。其实《望江南》这部作品不能算是《茶人三部曲》的延续,而是嵌入,第一部《南方有嘉木》和第二部《不夜之侯》是连着的,但第三部《筑草为城》就跳到了文革时期,中间有将近20年是空白。我是学历史的,在博物馆工作过,后来又当专业作家,我想我和重林一样,我们这一类人很容易对自己不满意。过了那么多年了,我内心还是觉得不对。如果茶人三部曲定位是史诗的话,那么重要的时段没有,我一直觉得意不平,但当时我确实缺乏写这段时间的功力。当时写了几万字,还是放弃了,这段历史的运动特别多,但我又不想避而不谈。我觉得茶人就应该在各个时代中体现自己品质,我们常说的茶人精行俭德、和平等特性,在惊涛骇浪、时代起伏中更能体现。
 

要写那段时期的故事,我要好好读历史,要花很长时间。2006年初,浙江林学院(现浙江农林大学)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联合成立了全国首个茶文化学院,后来我就去了大学当茶文化学科带头人,之后做了很多茶的学问和研究,这当中也包括解放初到60年代的史料的考证。
 
我需要有一个历史观,因为很多时候立场决定你的观点。我想我必须有个站点,我的站点就是茶,我要思考茶在这个阶段是进步还是倒退,茶人是进步还是倒退的,整个过程花了十几年时间,写作的时间花了八年。
 
我是中宣部首个“五个一”工程人才,中宣部给了我们一个任务,要写一个作品,会提供一些资助。当时签了合同3年要完成,但我完成不了。省里的出版社说让我不要放弃,一定要写出来,他们也没有催我。这本书写的时间很长,去年我住院,书稿的校对工作最后是在医院完成的。
 
《茶人三部曲》从1990年开始创作,最后一部《筑草为城》1999年出版。1999年至今,中间隔了那么多年,所以我有一个担心,这二十多年我基本都在教学、做茶文化传播。我原来是个职业作家,而现在是学者,我很担心我作为作家的文字能力会不会没有了,怕我写的小说变成科普文,文学层面上站不住。一本书的文辞、语言好不好,作为一个作家,我是很在意的。去年我住院,在医院重读了一遍书稿,心里有底了,我觉得我的节奏是稳的,我当时是茶人的姿态,没受到这20多年波澜起伏的影响,我觉得我接上了茶人三部曲的初心。
 
 

茶人是饱满而节制的



王旭烽:茶人应该是有分寸、不狂躁、不懦弱,可以精准把握尺度的。我认为和平不是一种欢天喜地的幸福状态,和平是要承担苦难的,和平的背后,个人要经受很多不幸福的、苦难的、磨炼的东西。小说的主要人物杭嘉和,就是这样一个茶人,我就是想写这么一个有远见有智慧的人,我和大家分享小说里的两个细节。
 

打土豪分田地,一些地主把地卖给农民,很多人觉得好不容易有钱就买了地,但后来这些买地的人被评为富农了,地又要分出去了。杭嘉和有茶山,他的家仆动心想买地,杭嘉和说他不卖给任何人,要捐给国家。这么做,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思想好的人,而是他知道历史中有一些规律。水满则溢、月满则亏,茶人有自省心理,是永远可以向里收,又可以向外冲的。茶人是饱满而节制的,在面对时代,面对风浪的时候,茶人是有这种精神的。
 
另外一个细节,讲的是杭嘉和有个五进院子,当时有人看中这个院子,想把院子弄到手,他就马上成立了一个茶叶公司,那个时候可以公私合营。1884年我们的茶叶产量有13.4万吨,1949年只有8千公斤,当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我们的茶有很大需求,茶是很缺的。杭嘉和看到了这点,很快就成立了公司,这个院子才保住了。
 
我还写了杭嘉和身上自由的、边缘化的品质,他不愿意去任何国营的企业工作,不愿意变成八小时工作制的人,别人请他去,他说自己年纪大了。我觉得茶的精神里面有散漫的潇洒的自由的东西不是那么机械化。我的小说写了第一、二、四部,过了20年,我又写了第三部,一般人不会这么写。
 

《望江南》里写了一段三角关系,这段写得不好会变成风情小说而不是文化小说,我写这段情节主要是想表达茶人有一种品质,就是一往情深。对茶人来说,忠诚很重要一往情深很重要比如陆羽,他就一辈子爱着茶茶人写的东西感觉就是不一样,就像中国画,要懂笔墨色彩,你才能懂。我认为茶人是一种文化族群是中国人理想的一个状态,现在茶人越来越多,这是很好的一个现象。
 
刚刚重林说今天的直播间有很多年轻人,有那么多的年轻人都想成为茶人,很好。茶人有热情,有冲出去的能力,有收回来的能力,很饱满,需要冲出去就冲出去,不需要冲出去的时候就是雅致的,有内心心理的人。从这个角度去理解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我们自省,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表扬,获得价值、而是让生命更加辽阔,这样的内心活动,没有任何外在的功利可以表达,是精神历程的辽阔,这种品质是隽永的,迷人的。
 
 

日常的话说多了就是文学语言


周重林: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文学作品,还有很多茶的知识,介绍了茶叶生产、制作、存储、浸泡等知识,干货很多。
 
王旭烽:对,写这本书确实需要平衡知识和文学。其实里面的很多话都来自日常,日常的话说多了就是文学语言。云南应该有很多这样的素材,你们可以写云南,写茶马古道,一定可以写的荡气回肠,这部小说里面的小布朗,老邦崴就是为云南人写的。
 

我今天还想交流一个思想,我们都是读书人,对世界充满理想,对苏格拉底、王阳明的思想很认同,他们的精神会感动你,但是你对你周围的人,父母、师长却缺少这种感觉。我常常在思考把我人生的价值放在何处,我做不到不关注周边的人,我觉得我身边活生生的人,其实是无价之宝。如果让我选择写一本流芳百世的书还是救一个活生生的人,我觉得我会选择救一个人。
 
 

茶友互动


:王老师,我们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读你的书
:如果已经买了茶人三部曲和《望江南》,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读:《南方有嘉木》《不夜之侯》《望江南》《筑草为城》。教材的话,可以读读《品饮中国:茶文化通论》。另外,《爱茶者说》《茶语者》是我的随笔,也可以从人文精神角度读一读。除了我的书,我还推荐大家读读威廉·乌克斯的《茶叶全书》,了解一下世界的茶。
 
《望江南》已经在加印了,还来了很多家影视公司谈改编,这部作品的反响比《茶人三部曲》出版的时候更热烈,这也表明现在很多人都想当茶人了。
 

杭家故事有原型么
:我们写小说,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写上百万字,就像一个毛线的头,找到了线头就可以拉很长。说到原型,我这个小说有一点点,杭州的清河坊有一家茶庄,他们四代单传,独子娶了小老婆,染上了毒瘾,他就没有资格住在庄园。他搬出去后,女人就来掌管这个家,大家叫她女大王。当时杭州有很多安徽来的男的,做茶叶生意都做不过这个女大王。这个真实的历史可以算作我写作的一点原型吧。
 
:王老师,可以说说茶叶博物馆么?
:我在报社当了7年记者,一年出差200多天,很忙。我年轻的时候受海明威影响,我觉得要当一段时间记者,但又不能当一辈子的记者,因为记者无法深入研究,要深入就要到研究型的机构。正好当时杭州茶叶博物馆招人,我就报名了,辞去了报社的工作去了茶叶博物馆,进去以后分在资料室,很多资料都是当时才看到。
 
当时觉得茶人这个称呼很可笑,后来看了很多书才发现我的认识是可笑的。我有一句格言:什么样的生活向我走来,我就向什么样的生活走去。茶向我走来,我就向茶走去。于是我就开始以茶为一个视角,开始写小说。茶这个东西很养人,我得到了很多祝福,写茶受到很多人喜欢。因为茶,我很幸运,也占了很多“便宜”。茅盾文学奖选了我,我认为题材沾了很大的光,茶是中华民族的符号,要是不写茶,不敢保证我能得奖。整整10年,我换了三个单位才写完了茶人三部曲,我写东西都很慢,把它变成你生活自身,就不会狂喜、焦虑。
 
问:请王老师介绍一下大学里的茶文化专业?
:世界上很多国家是没有茶学系的,中国的茶学系是放在园艺学之下。1940年,吴觉农等人在复旦大学创立茶学系,是完全农学的专业。浙江农林大学在我去之前是没有茶文化专业的,我和我的同仁们一共同创立了茶文化学院,其实当时只是一个专业,好处是接上了陆羽时代的复调。茶不单纯是物质产品,陆羽的开篇就是:“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。”这句话直接下判断,是没有论证的。没有论证的判断,就需要你从信仰的角度出发,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往后读。没有第一句,后面都没有意义。
 
你怎么认识“南方”,在文化的角度上,南方的意义是大不同的。陆羽出生在湖北,那里是楚地,他的风格是建立在楚辞和骚的基础上的,《茶经》不是一本科学论著,而是讲审美、种植、传播。《茶经》的“九之略”“十之图”,很多人都没关注,我这个屋子的墙上挂着《茶经》,目及而存的意思就是要呈现,呈现很重要,茶文化的呈现就是因为它必须呈现,本质就在体现当中。
 

茶应该是灵动的、美丽的、神奇的,就像《楚辞》中的山鬼,那是一个非常广阔的世界。“嘉木”不能只解释说是优良的品种,陆羽写《茶经》是接受了楚文化中香草美人为象征的形态,是移情、象征、比兴。“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”这句话是复调的,是科学的,也是人文的。要认真读茶经,必须这么来读。所以茶文化学院的建立都很重要,茶不能只讲生化,这只是一片叶子中的半片,文化是另一面。茶里面的儒释道,文人的雅致、奉献的精神,里面是充满人文精神。
 
茶文化学院有一个重要的使命,是国家使命,国家的团队。陆羽之后很多的《续茶经》,精神层面没超越,冈仓天心的《茶之书》中说古代中国是伟大的,近代中国是堕落的,这句话我听了是很生气的。茶文化要怎么传承呢?一定要有国家组织做平台来做,要一代一代办下去。去年夏天这个专业正式建立,我才松了一口气,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命脉之一,终于有传承了。
 
在学校,我会教茶绘画、茶书法、茶音乐,不是要学生会画画,会乐器,而是让他们知道这些信息。我们学院把茶学也整合进来,从种植、采摘、制作、营销、品饮、文化,全部都有形成了闭环。我们还受邀和英国茶文化研究机构在牛津联合建立牛津茶学院。我前几年把西藏的茶送到了挪威,建立了北极的茶叶站。茶的种子要散播出去,要像星星之火去燎原。除了在全日制高校,我们还将与龙源教育集团联合成立茶产业学院,未来学茶的机会很多,趁这个机会建立起关系,天南海北的茶人都是一家人。

本文内容由编辑部根据嘉宾直播间发言整理,未经嘉宾审校,解释权归嘉宾所有。

长按扫描下图二维码

或点击“阅读原文”直接购买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